筑牢安全防线 共建平安校园
尊敬的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早上好!我是六(2)中队的雍馨,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:筑牢安全防线,共建平安校园。
队员们,你们知道“1530”吗?“1530”是国家为了我们的安全、幸福想出来的“妙招”之一。每天放学前,1分钟的安全嘱咐;每周放学前,5分钟的安全提醒;每个节假日前,30分钟的安全教育。除此之外,国家特别将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设立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,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,提高大家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。
听到这里,也许有些队员不禁要问:难道我们生活的环境不安全吗?其实,不安全的行为就像隐藏在身边的“定时炸弹”,稍不留神就可能在幸福生活中“爆炸”。想想看,上下楼梯时你推我搡,进出教室时匆匆忙忙,和小伙伴在街道上追逐打闹,这些看似平常的行为,都可能成为危险的源头。现在,让我们一起用好下面这套“安全装备”吧。
装好“探测仪”,强化安全意识。
我们可以给大脑装一个“探测仪”,让它时刻帮助我们警惕周边的危险。那么,“探测仪”要怎么安装呢?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每一堂安全教育课,把学到的消防知识、防溺水知识、防触电知识、防电子诈骗知识等,牢牢记在心里,记在脑中。这样,它就能时刻提醒我们远离危险。
穿好“防弹衣”,学习自护能力。
对于那些无法提前“探测”的危险,我们该怎么办呢?让我们从江苏省南京市一名四年级队员小郑的经历中寻找答案:2022年8月,小郑家中不慎起火,他迅速报警,准确报出住址,并用毛巾捂住口鼻,全身湿透后躲在阳台等待消防叔叔救援。成功脱险后,有人问他是怎么掌握这些自救方法的。他说这是从学校的消防知识课上学到的逃生方法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遇到危险要沉着冷静,把学到的自救自护本领,编织成一件保护自己的“防弹衣”,在危险来临时保护自己。
拿好“防护盾”,提升互救能力。
2024年8月,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这样一则新闻:在海口市,一个年仅6岁的女孩用海姆立克急救法(一种应用于呼吸道异物窒息的快速急救手法)成功救下了因吃彩虹糖不慎卡住的3岁妹妹,从事发到解决仅用了不到20秒。队员们,掌握急救技能多么重要,不仅能保护自己,还能在关键时刻做守护家人安全的“防护盾牌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告诉我们:“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,生命只有一次,失去不会再来。”安全是幸福生活的基石。队员们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突发事件的“第一响应人”。让我们努力用实际行动用好“安全装备”,共同守护平安幸福生活!
我的讲话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!
供 稿:张炳燕
发 布:田东宜